轩辕宫最早建于唐朝初期,以后多次重建或重修。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等考定,现存的轩辕宫正殿,庭柱、檐柱及大部分梁架、斗拱等木结构都是元代遗物;殿内的彩绘构图简练,云龙体态雄浑,体现了早期苏式彩绘的风格特征。杨湾古街沿街两侧有明代建筑8户,包括久大堂、明善堂、怀荫堂、明善堂、凝德堂等,清代建筑28户。杨湾古街堪称是江南地区明清时期民居风貌的“天然博物馆”。

轩辕宫,因殿内供奉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像而得名,大殿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楠木构筑,戗角飞翘,屋架衔接都用木楔与榫,大梁用双木接合,俗称“断梁”。大殿座落于山坡之上,面朝太湖,气宇轩昂。
轩辕宫三宝之一:《洞庭两山图》碑,在东山杨湾轩辕宫内,碑青石质,高50厘米、宽225厘米。是一件将文徵明的绘画真迹摹刻上石的石刻珍品。作者以绘画的手法,表现了洞庭东西山的旖旎风光。画卷的正中是崇冈叠复、山峦高低的洞庭东山。稍上即为峰峦连绵、峙立太湖之中的洞庭西山。四周为浩瀚的太湖,大小岛屿离列在万顷碧波之间,点点渔帆,出没在湖港之中。近处石桥一座,应是"具区风月桥"。画卷的右下角,绘有连翩的鱼池,池岸上杨柳婆娑,梵宫屹立、幡旗招展,描述了当时洞庭东西两山秀丽的自然景色。
轩辕宫三宝之二:明代阁老王鏊的《洞庭两山赋》,在东山杨湾轩辕宫内。碑青石质,高50厘米、宽212厘米。 《洞庭两山赋》是明正德年间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退隐东山后所作的一篇赋文。
轩辕宫三宝之三阴亭:青石亭,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阴亭是明代墓葬物,1971年出土后山白沙纪革头小娘坟。阴亭高3.58米直径2.5米。六角攒尖,六面似和合式长窗封闭,中空为穴,原储尸骨。亭系仿木结构石筑,石色纯清,石理坚紧,通体雕刻,结构严谨,堪称稀世艺术杰作。
地址: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西南部
电话:0512-66393308
门票:无需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公交信息:轩辕宫70米627路;明善堂310米627路;上湾400米627路;杨上(招呼站)580米627路
自驾参考路线:从苏州吴中汽车客运站,朝西沿广建路行驶167米,左转进入东吴南路;沿东吴南路行驶1.2公里,右转进入吴中大道;沿吴中大道行驶14.8公里,左转进入浦庄大道;沿浦庄大道行驶2.3公里,右转进入Y251/环镇路/临湖路;沿Y251/环镇路/临湖路行驶0.9公里,左转进入渡村路;沿渡村路行驶4.7公里,右转进入X207;沿X207行驶7.6公里,左转进入XZ01/东山环山公路;沿XZ01/东山环山公路行驶6.9公里,右转;行驶275米,左转进入Y303/莫厘峰环山路;沿Y303/莫厘峰环山路行驶0.7公里,右转进入Y303/莫厘峰环山路;沿Y303/莫厘峰环山路行驶0.9公里,稍向右转;行驶18米,到达终点;到达东山景区-杨湾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