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北大峡谷位于山西省绛县么里镇境内,观赏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开发多个旅游项目,是晋南地区最集中的以吃、
里册峪位于卫庄镇东南方向,四面环山,地势如盆,海拔1600多米,是垣曲和绛县的分水岭,站在高处垣曲县城皆收眼底。峪内山奇水秀,路美林密,移步换景,四季不同,万千气象,丽艳胜画,被人们誉为绛县的“张家界”、晋南的“九寨沟”。东、西桑池自然村是黑
东华山,位于山西省绛县卫庄镇张上村南中条山之上。相传,当年小沉香在西岳华山“劈山救母”,神斧劈下之时,只听得“轰
紫云寺位于绛县沸泉村边的紫云岭上,系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古老佛寺。东南与中条山相望,西北与紫金山相承。南依绛县、垣曲,北靠曲沃、侯马,东临翼城、沁水,西跨闻喜、夏县,占地200余亩。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至美,气候宜人,佛事兴盛,绵延不
紫家峪位于绛县县城东南隅5公里处,中条山北麓,是涑水河发源地,境内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区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林海浩瀚,空气清新,四季风光宜人。其中尤以瑰丽的金秋红叶驰名。每逢金秋时节,自驾前来观赏红叶的游客络绎不绝,紫家峪红叶风景区是
郝家窑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中条山下,涑水河畔,古绛镇最西端,离县城7.5公里,四个景点,包括“郝家窑地窨院”、植物迷宫、亲子园、水上乐园。地窨院面积5000平米,收集物品种类多,分五个内容,分别是1号院——山西家具展馆,2号院——农耕农具展馆,3
迴马岭村位于绛县的东南部,磨里镇南麓,是绛县的革命根据地。整个地形是东南高,西北低。村内山清水秀,路美森密,移步换景,四季不同,万千气象,丽艳胜画。在战争年代,迴马岭村作为绛县的革命根据地,在绛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历史地位显著,被绛县
南樊石牌坊位于南樊镇西堡村。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时任山东盐运滨乐分司司运的贾宗洛奉圣旨旌表为其祖母诰封中宪大夫贾凝端继妻李恭人所建的节孝牌坊。这座精美至极、数一数二的石牌坊是200多年前官方为一名李姓的妇女竖立的。 南樊牌坊为石质仿木构
太阴寺位于山西省绛县县城东南15华里的东华山脚下,始建于北魏时期。该寺座坐南朝北,属阴,故称太阴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北殿、南大殿。太阴寺北殿在民国五年被烧毁,现北殿是从附近整体搬迁来的一座家庙。现存寺院主体建筑南大殿为金代建筑,面阔五间,进
泰山庙,也称岱庙或东岳庙,源于华夏先民的山岳崇拜。回溯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宋真宗,有六个统一王朝的皇帝,曾经莅临泰山筑坛设祭,以报功于天下。盛唐开始,历代帝王对泰山神加封不断,从此各地普建泰山庙。 泰山庙供奉“东岳泰山天齐人圣大帝”,也称“东
乔寺碑楼坐西面东,分楼基座、楼体、楼顶三大部分。基座用纯条石筑就,地表以上高1.5米,南北长17米,宽3米。楼体建在基座上,碑楼面阔12米,宽2.6米,高12米;楼体正面竖立着6根高达5米的正方石柱,石柱上阴刻着3副楹联,将碑楼隔成5个宽窄各异的碑龛,碑龛
虎踞山庄位于绛县南樊镇兰峪村西,原名叫茨沟,坡上沟内绿草葱葱、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鸡兔乱蹦。山庄四周遍布油松、国槐、速生杨等7000余亩生态林,核桃、枣等300余亩经济林,300亩月季岭,3公里的生态沟,山庄夜景花灯璀璨、跑马场激情四射、游
绛县文庙位于绛县县城,据清乾隆版《绛县志》和有关碑文记载,绛县文庙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元、明、清历代分别进行了重修和扩建。原庙自南向北连续五进,分别建有棂星门、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过厅、戏台、献殿、大成殿、明伦堂、麟经楼、
乔寺村地处涑水河畔,地肥水美,素有“小江南”之称,种植莲藕具有千年历史,所产莲藕个大、色白、味甜、汁多,为一方名产。当地群众形象地赞称“乔寺村三面荷花一面柳,涑水河绕村走”。该村百亩莲藕池莲叶绿波荡漾,荷花竞相盛开,莲蓬密匝比肩,每天均有
景云宫位于山西绛县横水镇灌底堡村景云初中校园内,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23平方米。据《闻喜县志》记载,创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修,清乾隆十年(1746年)再次进行修葺。 景云宫建筑规模宏大,坐北朝南,有一门六殿,布局紧密,中轴线上依
长春观位于绛县陈村镇东荆下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春观始建于元代延祐年间,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轴线原有山门、戏台、献殿、东西廊房、玉皇殿、混元宝殿及东西耳殿。现存戏台台基、献殿、东廊房、混元宝殿及耳殿。 长春观是目前全国以道教全真龙门
八古洞位于绛县县城正北方,每年的三月中旬至四月初,上千亩的连翘花竞相开放,满坡满谷是一片耀眼的金黄色。沟里还有上百年的老杏树,擎着嶙峋如墨的枝干,吐出粉白繁密的花朵,更衬托出了连翘花的黄艳。 初春的八古洞,野草也未从枯草中探出身影,眼前的八
董封戏台,又称泰山庙戏台。位于绛县安峪镇董封村中部,坐南向北,东西长32米,南北宽38米,占地面积1216平方米。属原黄飞虎庙(又叫泰山庙)中的一单体建筑,元代建筑风格,据原梁题记载,重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清嘉庆年间(1796-1820)修葺。 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