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印象:海门口遗址是滇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史前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极为丰富的成果。通过对该遗址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剑湖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
海门口遗址简介:
从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往北去1公里,沿剑湖的泄水河海尾河旁有一个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河滨带,海尾河清澈见底,河边树木葱绿,两岸繁花似锦,海门口遗址就在这一片田园风光中。
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2008年1~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350平方米,出土2000多件重要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木器、骨角器和炭化稻、麦、粟等,以及密布各探方的数千根“神秘”木桩。
遗址发现文物近千件,其中陶器475件,石器169件,骨器六七十件,铜器14件。陶器有夹沙和硬陶两种,前者皆手制,后者轮制,且有花纹。陶器很少完整,其中以网坠为最多。石器有斧、锛、凿、刀、镞、锥、环、纺轮、磨石等。石刀全部穿孔,有单孔、双孔,也有磨槽后穿孔的。骨角器有针、锥、纺轮、磨石等。石刀全部穿孔,有单孔、双孔,也有磨槽后穿孔的。骨角器有针、锥、纺轮、穿孔兽牙、穿孔骨片等。铜器有斧、铖、刀、凿、环、鱼钩和装饰品,还发现半块陶范,范上花纹与一把铜斧花纹相吻合。此外,遗址中有四处发现谷物,出土时均成黑色。经有关部门鉴定,出土谷物属于粳稻类型。还有大量兽骨出土。
考古专家们认为,目前在国际上,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遗址是很少见的,国内类似的“干栏式”建筑曾经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但面积规模没有剑川海门口遗址大,密集度没有海门口遗址密,因此,海门口遗址被认为是全国目前发掘的最大的“干栏式”建筑遗址。
海门口遗址是云南铜石并用文化最早发源地,标志着云南地区利用金属的开始。海门口遗址出土文物,属铜石并用时期文化,这一遗址的发现,反映出云南原始社会末期之社会面貌,说明当时这里已形成一个滨水的村落,村落房屋为一种干栏建筑。
遗址发现的器物,无论石器或骨器,都磨得整齐精致,陶器开始出现轮制痕迹,说明整个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的进步。
发现的14件铜器中有斧、刀、凿装饰品和鱼钩,还有制造铜斧的范,标志着当地冶金术的发展。这些铜器虽然粗糙、简单,但后来云南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是从这里开始的。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造,农业、畜牧业和渔猎均很发达。遗址中发现的粳稻大概一直是远古时期云南地区栽培主要稻种。从测定的遗址形成时间看,当时云南刚刚跨进阶级社会的大门,而我国中原地区正处在殷商晚期。
位置:云南省剑川县甸南镇海门口村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免费
交通路线:可到客运北站乘坐下关—剑川的班车,甸南下车。也可在剑川东门坐面包车前往甸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