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长宁寨呈长蛇状屹立在灵山镇民意村后山。寨上既有5道保存完好的古寨门,又有红军时期留下的战壕工事,更有“陈珊堵西河”的传奇故事发生在此处。长宁寨的5道古寨门究竟建修于哪个朝代,起什么作用,还未来得及考证。
“陈珊堵西河”是一出历史剧,说的是武状元陈珊为了抵御朱贼子的进攻,站在长宁寨尾寨门上,手端800斤铜炮,炮打金崖寨,威震敌胆。在民间广为传颂。
长宁水库是70年代修建的一座容积为1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它既能灌溉民意村大部分良田,又是生态养殖、休闲垂钓的好地方。
右手边的两块大的佛雕,描绘的就是当年背二哥背东西上山下坡的情景,他们直观而艺术地表现了巴灵台景区的米仓古道文化,这些雕塑让我们从高雅的文化符号里,真切地领悟到劳动的美感和浪漫。
往前走,有一个地图,大家可以看到大巴山里古道很多,最负盛名的就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古道。
亲自尝试徒步米仓道,感受当年背儿哥的艰辛,米仓古道又叫长安古道,在平昌又叫汉中古道。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有二:金牛道和米仓古道。米仓古道以翻越米仓山而得名。《辞海》1979年版载;“米仓道,在今陕西南郑县南,位于川陕交界,东与大巴山相连。
自南郑经此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称米仓道。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据考证,米仓古道始创于秦朝末年,兴于汉代。
米仓古道,是穿越米仓山连接陕西汉中与四川北部的道路。主要有四条线路,分别沿通江、冷水河、喜神河、白岩河、东河河谷到四川。几条线路相距不远,均需翻越川陕交界的米仓山,所以通称米仓古道。
米仓古道最东面的一线又叫做汉中古道。也就是现在站的地方。所谓汉中古道,即陕西汉中通往四川的古道。此路从汉中经通江过平昌(古时称江口),由水陆两路抵绥定(今达州市),再下重庆。现在残存的道路痕迹还历历在目,不少题记佐证了古人开山劈石、修路造桥的丰功伟绩。
平昌西兴乡天堂村北1.5公里处,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咸安袁雪庵书刻的高1.18米、宽0.7米、笔划宽0.9米的“长安古道”和位于江口镇的清光绪年间(1883年)廖纶题书的“群山开路让人行”及《石峡颂》:“天开灵奇,重峦叠嶂,岗抱双环,路开一线,树老石悬,竹修烟暗,宿鸟晨飞,流萤夕璨,水汇岷江,云连秦栈,剑阁夔门,东西相间,玉垒铜梁,秀分厥半,拾级连登,置身霄汉”均可佐证。
2012年3月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一行30多人,前来平昌对米仓古道平昌段进行了实地探索和考察。专家们先后沿着西兴、岳家、六门、白衣、江口、元山、灵山这一米仓古道在平昌境内的主要线路进行徒步考察。
米仓古道是我国蜀道的一条重要干线,始建于秦末汉初,北起陕西南郑县,南至四川巴中,是连结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和中国西南各地的重要通道,全长200多公里,因为穿越米仓山而得名。
是平昌直达汉中的运输通道,所以,在平昌境内习惯叫作“汉中古道”。此条背二哥的运输通道,直到上世纪50年代平昌通往外界的公路修通前,还一直有背二哥运输通行。我们大家简单的了解了汉中古道的情况,如大家以后有时间,想对历史有进一步了解,可以沿着汉中古道考证、研究,沿着我们祖先走过的足迹的去感受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化。
门票:90元
电话:0827-6756001
地址: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巴灵台
交通路线:从平昌县客运中心从平昌县客运中心到滨江路,行驶120米;右转,进入滨江路,行驶8.1公里;左转,从滨江路到通平路,行驶2.7公里;靠左前方行驶,进入通平路,行驶14.7公里;左转,从通平路到巴灵台,行驶680米;到达巴灵台